亲爱的老师、同学们,大家好。在这个特殊时期,共青团农大附中“校园之声”广播站以这种线上方式和大家见面了。我是本次的播音员,七年级二班的王昱喆。
清明时节话清明
六曲阑干偎碧树,杨柳风轻,展尽黄金缕。谁把钿筝移玉柱?穿帘海燕惊飞去。
满眼游丝兼落絮,红杏开时,一霎清明雨。浓睡觉来慵不语,惊残好梦无寻处?
——冯延巳《鹊踏枝·清明》
清明,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。仿佛有了这雨,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。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,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。望着飘洒的细雨,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。
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,所有关于“清明”的诗词,总是透着一种伤感、悲凉的基调。然而《岁时百问》讲:“万物生长于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故“清明”其实是冰雪消融,草木青青,天气清彻明朗,万物欣欣向荣之意。清明节后雨水增多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。这一时节万物“吐故纳新”,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,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,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,迎来春天的气息,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。
作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,大约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在二十四个节气中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在冬至后的第108天,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。按阳历来说,就是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。
清明节,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“墓祭”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古代在清明节气前后还有两个重要节日,一个是寒食节,另一个是上巳节,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三节合一。清明的主要习俗有:扫墓、踏青、插柳、荡秋千、放风筝、蹴鞠等。
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,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,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,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,但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却是共同的基本礼俗主题。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
网上文明祭英烈
清明祭扫,历来不限于自己的祖先或亲人,还包括民族共同的祖先和圣贤先烈,以及那些为了民族独立、国家尊严而抛头颅、洒热血的革命先辈,那些为了保护国家财产、人民生命安全的英雄烈士。
中华民族几经苦难,终于“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”。这期间经历了多少坎坷,创造了多少奇迹,又有多少人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,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。
时代在变,英雄却依然存在我们的身边,英雄精神也永远熠熠生辉。你是否知道《烈火英雄》这部电影中,那些震撼人心、催人泪下的场面,都是真实事件改编。你是否记得去年凉山州木里县森林大火中牺牲的烈士,最小的年仅18岁。消防员,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工作之一,却总有人矢志坚守,总有人逆火而行,总有人用生命守护人间安宁。
此次新冠肺炎疫情,全国上下,众志成城,同心同行,共克时艰。那些与病毒抗战的一线医护人员,联防联控一线的公安民警,参与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以及13所方舱医院的建设者们,还有不计其数的志愿者们……他们都只是生活中的平凡人,却在这次疫情中,逆行而上,坚守奋战,奉献担当,守望相助。他们平凡却不平庸,以各种方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,汇聚成了全民战“疫”的正能量,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。
可是,你是否知道这次疫情中,又有多少医护人员、公安民警辅警不幸牺牲、以身殉职?包长命、李文亮、徐辉、林正斌、刘智明、彭银华、夏思思、黄文军、江学庆、梅仲明……这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,他们以崇高的医德谱写了生命的赞歌。郑勇、何建华、李弦、程建阳、尹祖川、刘大庆、王益民、董锐、谢帅业……这49名民警辅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守护着人民的安全,他们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新形象。
他们肩负着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,成为可歌可泣的时代先锋,在生死关头,把人民放在第一位,舍小家顾大家,勇敢地与疫情作斗争。他们一面是大无畏的家国情怀,一面是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。然而,生命只有一次,他们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个难忘的春天。
没有人生而勇敢,他们只是选择了无畏向前!岁月静好,也只是因为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!让我们致敬这些最美的逆行者,沉痛地道一声:“英雄,走好”!
作为在新时代、在和平年代成长、生活的我们,应肩负历史使命,不忘初心,好好读书,振兴中华,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,以告慰英烈们的在天之灵。
特殊时期,对于英雄的祭拜,我们可以通过“ 网上祭英烈”的方式向他们鞠躬献花、抒写感言寄语。这种祭祀新风尚,既表达了对英雄烈士的哀思,也符合绿色环保、防控疫情的要求,契合民俗民意和时代潮流。毕竟,无论何种方式,心存思念,真诚祭奠,感恩抒怀,才是清明节最重要的节日含义。
结束语:今天的广播到此结束,感谢大家的收听,希望下次与大家相见时,是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。